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指导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书――《父母的语言》。
希望这本“沟通术”,能助你改善亲子关系,学会与孩子愉快地交流,愉快地解决各种成长中的问题。
有天,她在学校的心理援助中心接待了一个男孩,成绩特别拔尖,可却突然提出辍学。
孩子多次跟妈妈倾诉:“我不想活了,活着没有意思。”
可男孩的妈妈却一不关注孩子的情绪,二没反思自己过去是否跟孩子缺乏沟通。
每条评论里,都藏着一对不愿意正面交流的父母,一个孤单不已的孩子。
亲子关系中,情感忽视是比暴力更残忍的存在。
不好好沟通的父母,很难养出有安全感的孩子。
“逃避式”沟通的亲子关系,就像是“追与逃”的博弈。
孩子渴望父母的交流和关爱,不断追赶,而父母却不愿沟通,不断逃离。
所有粗暴的指责和评判,都会成为他心里的疮疤。
在热播综艺《听姐说》中,嘉宾倪虹洁就曾讲起“逃避式”父母给自己造成的心理创伤。
倪虹洁成长在思想传统的家庭中,父母对她进入演艺圈一直都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。
直到广告结束,大家都好像松了一口气,饭桌又恢复了活跃的气氛。
“对于广告这件事,父母就是采取回避的方式,要不就不说,要不就当没发生过一样,大家都别别扭扭,特别难受。”
这样奇怪的家庭氛围,一度成为倪虹洁心里的负担,很长一段时间都压得她喘不过气。
也让她开始看父母眼色,和父母产生界限,渐渐变得不自信,甚至自卑敏感起来。
现实中,这种避而不谈的沟通方式,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程度更是难以想象的。
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“代际创伤”,指的是经历创伤后的人,往往会把创伤幸存的症状和行为传给他们的孩子。
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,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的个人理解和行为方式。
所以,长期经历父母“逃避式”沟通长大的孩子,会将这样的行为认为是“正常”。
并学习父母,把它照搬到自己的生活中,形成回避型的社交方式,更大程度上还决定了他们的育儿理念。
你的“不好好说话”,真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,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。
习惯逃避沟通的父母,往往就是忽略了这一点。
他们通常喜欢用“高身段”和孩子交流,习惯“自以为”孩子的想法。
而想要成为合格的父母,就得停下逃避的脚步,转过身让孩子追上自己,创造交流的机会。
曾在朋友家见过她和女儿的相处模式,让我不禁感叹她育儿有方。
那次,朋友拿了一个口红刚想涂,就被女儿拉住,说自己喜欢这口红,让朋友涂别的。
在“逃避式”沟通的父母那里,遇到这样的情况,无非是两种解决方式:
但朋友的解决方式,却令我意外。
她直接和女儿聊了起来,女儿说:“这颜色好看我很喜欢,妈妈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。”
她回答:“这是妈妈赚钱买的,凭什么是你的,你喜欢就以后自己赚钱买。”
她既没有纵容孩子,更没有逃避和孩子的沟通,而是正面和孩子说:
“这是我的东西,不能因为你年纪小,就把别人的东西当作你的,不能养成这样的坏习惯。”
这样子的教育方法,既给了女儿表达自己的权利,又立了规矩,还能使孩子乐于和父母沟通。
如果父母永远站在自己的高身段,就只能看见“不可理喻”和“无理取闹”的孩子。
只有当父母蹲下身子和孩子交流,才能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且和谐。
汪曾祺也在《人间有味》书中讲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时,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:
我十七岁初恋,暑假里,在家写情书,他在一旁瞎出主意。
我十几岁就学会了喝酒。他喝酒,给我也倒一杯。
当父母主动引导孩子向自己敞开心怀,就能自然而然成为孩子的“朋友”。
所以,成为高层次的父母,一定是平视孩子的目光,和孩子有充分的交流,让孩子说出自己的需求,也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想法。
好的教育,面对面沟通解决问题,聆听孩子的情绪,做孩子的亲密伙伴。
看过这样一个教育观点:教育孩子,关系大于教育,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。
深以为然,如果亲子之间,连沟通都困难,父母的教育又怎可能被孩子接受?
所以,在和孩子的相处中,如何更好的正面交流呢?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父母需要经常和孩子共情,描述孩子的状态。
比如说,在给孩子读绘本时,孩子的手上却在把玩着积木。
逃避式的父母发现后,大部分会任由孩子“神游”,过后说一句“给你讲绘本,你怎么不听呢”。
但学会共情关注的父母,会顺着孩子的注意力,说出孩子的需求。
同样的情况,共情关注的父母会先和孩子一起玩积木,并解释:“你喜欢积木是不是?你可以把它拼成你喜欢的样子。”
然后拉回孩子的注意力,“你看这个是绘本,咱们放下积木,摸着绘本来听好不好?”
孩子很难完全跟着父母的节奏去做事情,强迫孩子跟着,只会形成父母和孩子都生气的局面。
所以,懂得共情关注的父母,会去观察孩子的行为,理解他的行为,帮助他讲出来。
充分交流,指的是要和孩子解释在发生些什么事。
带着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,可以跟他一起观察路上的各种事物。
“路边有一棵树”、“墙角有紫色的花花”、“你看,那儿还有条小狗,小狗万一突然冲过来怎么办”……
这时,孩子会不自觉地和你交流:“那妈妈,我来保护你!”
不仅如此,父母在下班回家后,和孩子说说今天遇到的人和事,也能让孩子更了解父母。
长此以往,孩子也会习惯和父母对话,他也会学着父母不自觉的,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给父母听。
亲子之间的充分沟通,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。
“逃避式”沟通的父母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还有一个特点:
这样的词语,往往无法建立亲子间连接,反而还会产生逆反的作用。
但这样下去,会让孩子停止探索这个世界的脚步,不敢再去尝试新东西。
孩子在动插座时,要和他说:“这插座很危险,碰到了会触电,会伤害到你,所以不能去碰它。”
让孩子了解其中的利害,联系起因果,才能更好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中的禁忌。
4、以及还加上了第四个T,TURN IT OFF,把手机和电视关了
孩子一吵闹,就把手机塞给孩子,让他们自己去玩。
殊不知,电子产品虽然也能和孩子“交流”,但和父母给到的交互感完全不同。
对于孩子来说,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任何事物都比不上的。
父母,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在孩子的人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学会沟通,才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,在爱中茁壮成长。
话语里包藏着真心,所以一句话,也带有体温的。
在和孩子沟通时,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躲躲闪闪。
“逃避式”沟通,在父母眼里是快速解决矛盾的好方法。
但这样的解决只是表面,事情会积压在孩子心里,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。
相反,跟孩子真诚且坦然地交流,你会收获孩子意料之外的动人行为。
毕竟孩子的反馈,往往是最有善意的。
点个「在看」,亲子沟通没有捷径,只有每一次的真诚交流,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。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催乳师培训联盟